
除單程形狀記憶效應外,經過某些特殊處理后,合金既可以記憶母相形狀,又可以記憶馬氏體相形狀,即合金在加熱和冷卻往復變化過程中可以自行在兩種形狀間變換。這種行為被稱為雙程形狀記憶效應。雙程形狀記憶效應并不是材料的自然內在性質,一般認為其發(fā)生的機理是由于基體內部存在各向異性,導致熱誘發(fā)馬氏體形成時變體在此作用下擇優(yōu)取向,從而破壞自協作,產生宏觀變形。獲得雙程形狀記憶效應的方法很多,包括適當的冷變形(馬氏體或母相狀態(tài)的過量變形)、熱機械訓練以及約束時效。熱機械訓練主要是將合金在溫度和應力交替或復合作用下經歷多次從母相到擇優(yōu)取向馬氏體或從變形馬氏體到母相的相變,包括形狀記憶訓練、恒應力下的溫度循環(huán)和超彈性循環(huán)、恒應變下的溫度循環(huán)和約束循環(huán),以及它們的復合工藝等。文獻報道中常見的全程形狀記憶效應是雙程形狀記憶效應的一種,其可以通過約束時效處理工藝獲得。

形狀記憶效應的表征可采取恒載荷下應變-溫度法、彎曲法以及拉伸(壓縮)法。這里舉例介紹常見的恒載荷下應變- 溫度法 。圖 1-5所示為恒載荷作用下形狀記憶合金的應變-溫 度曲線示意圖。測 試過程如下 :合金首先在零載荷下加熱到母相狀態(tài)后,施加 外力并降溫至 M f溫度以下,然后加熱至珩溫度以上完成逆相變。圖 中 eM 由應力誘發(fā)馬氏體相變應變與冷卻時產生的塑性變形組成;eR 為加熱時的恢復應變;為冷卻和加熱過程中產生的塑性變形,又稱為不可恢復變形[33]。通過改變外加載荷大小,可確定合金的最大可恢復應變、臨界滑移應力等。同時,利用此種方法也可獲得外力作用下合金的相變溫度與相變溫度滯后等。